你以為工藝只是展櫃裡的文物、課本中的知識嗎?其實工藝不只是傳統技術的傳承,還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展現。在臺灣各地角落中,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工藝職人,他們用時間與雙手,讓文化在日常中延續。「探索工藝Bar」致力挖掘這些用雙手創造美的職人故事,也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參與體驗並分享,讓工藝不只是靜態的展示,更是與生活並行的風景。帶上你的好奇心,與我們一起探索工藝文化Bar!

晶瑩的光澤,流動的紋理,師傅屏息凝神,輕輕吹氣,晶瑩的球體便在火光與呼吸之間成形,透過師傅的巧手塑型,天空中的雲彩便凝固在杯體。「探索工藝 Bar」邀請你走入玻璃的世界,在鶯歌「紅琉璃」親眼看見職人如何用雙手創造,讓這門古老的工藝在現代持續閃爍,在每一件琉璃作品與生活器物中發光。與此同時,也透過合作的「玻璃工藝Bar 琉光杯」,感受紅琉璃是如何以傳承與創新精神,讓玻璃工藝在生活器皿藝品之間,持續呼吸與應用。

傳承傳統技術,述說當代語言

過去30多年,鶯歌曾有數家玻璃工廠投入藝品與生活器物的代工製作與外銷,一度擁有「燈飾王國」的美譽。近年隨著代工沒落,各家工廠與工藝品牌開始力圖轉型,除了結合新生代設計能量,開發具當代美學的產品與藝品,也積極開設體驗課程,向大眾推廣玻璃工藝之美。

走出鶯歌火車站,通往新北美術館的穿廊上,「紅琉璃」改造舊農會穀倉的店面結合了藝品展示、器物販售,以及開放體驗的玻璃吹製工坊。因應玻璃吹製的需求,店內長年無空調,仰賴巨大的風扇帶來一絲涼意,然而從店員到緊鄰爐具的玻璃師傅,面容都沒有一絲不耐,專注的神色發著光,與桌面上一個個在燈光下閃爍的成品相映成趣。

過去三十年來,鶯歌至少有五間玻璃工廠。五年前收掉了最後一間,如今品牌也只剩個位數,紅琉璃於2023年底進駐鶯歌。自傳統工業起家的他們,一直以來都自己進料、配料,開發製程與工法,創辦人王獻德不諱言,臺灣的玻璃工業正走向夕陽產業,留下來的人,必須靠創意走出新的路。

父親是玻璃配料師,在紅琉璃創辦人王獻德的記憶中,父親到離開前都還在探索工法與創作的可能。耳濡目染之下,也養成了王獻德探索與開發的性格。早在30年前,王獻德就發明了「雲彩玻璃」工法,成功申請專利,時間甚至早於玻璃藝品大國義大利。降低的成本也為市場創造更好的經濟效能,有效提升當時玻璃產業的發展。

工廠到餐桌,讓玻璃再一次呼吸

從外銷蓬勃的80-90年代,頂著「燈飾王國」美譽的臺灣,從燈罩、器皿到杯盤等生活用品,都是臺灣代工的範疇,也是玻璃工藝的全盛時期。而王獻德也坦言,「一輩子做代工,我們有比歐美都強大的技術,卻缺乏藝術美學。」他早早看見這個弱點,因此從20年前就開始尋找有興趣的年輕人,他走進新一代設計展、大學工藝科系現場,尋覓適合的新生代設計師,從養成開始投資,同時投入文創與設計的轉型與開發。「我相信可以透過年輕人的設計語彙,讓傳統技術與當代思維達成交集。

見證了技術代工的末路,王獻德從成立紅琉璃開始就堅持當代思維,他會四處看展、接觸藝術,將所見的藝術新知輸入腦中,轉成玻璃的語言,嘗試用玻璃的結構與工法做出來。他很確定的是,紅琉璃不只要「傳承」,還要做「品牌」,讓玻璃跟當代美學接軌、走進市場與家中,成為人們點綴生活的質感藝品。

本次合作的「玻璃工藝Bar 琉光杯」,就是以吹塑技法,取料後闊口塑形,在基底的透明上,依次疊上白色、Bar標準黃色原料,做出與Bar啤酒瓶同款色系的啤酒杯,展現玻璃工藝的延展性與跨界的彈性,也讓人看見玻璃能如何為生活點綴美感、增加喝啤酒的儀式感。

讓玻璃成為生活中的美景

明確朝向工藝化與商品化發展的紅琉璃,近年透過設計應用,開啟許多跨界合作先例,有如知名咖啡品牌的造型雙層杯、家飾品牌的玻璃杯具、花器,以及自創的玻璃造型吸管等,他將已知的玻璃工法交錯運用,以此而生出年輕的副牌「好玻」,進行商業跨界與合作開發,為玻璃產業走出一片新氣象;與此同時,他也不忘玻璃推廣,鶯歌的紅琉璃全天候開放體驗報名,邀請民眾親自走進爐邊,感受自己製作玻璃的樂趣。

走進紅琉璃,先是被琳瑯滿目的玻璃藝品吸引,接著被一旁吹製玻璃的工作現場吸住,看著玻璃在一次次吹製與拖拉之間,在師傅手上逐漸成形。而紅琉璃也沒放棄藝術實踐,除了持續開發琉璃藝品,也投入建築外牆、裝置藝術與公共藝術的合作,讓玻璃工藝成為生活中可見的美感。

投入玻璃工藝一輩子,王獻德的腦袋與雙手從未停過,始終在嘗試與實驗、也始終在思考新的可能性,讓來自土地的砂與火,在師傅的呼吸與雙手間,隨著高溫流轉成美的形體,同時走進人們生活之中,點綴日常的質感。

文:Stella Tsai
攝: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