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工藝只是展櫃裡的文物、課本中的知識嗎?其實工藝不只是傳統技術的傳承,還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展現。在臺灣各地角落中,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工藝職人,他們用時間與雙手,讓文化在日常中延續。「探索工藝Bar」致力挖掘這些用雙手創造美的職人故事,也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參與體驗並分享,讓工藝不只是靜態的展示,更是與生活並行的風景。帶上你的好奇心,與我們一起探索工藝文化Bar!

老屋牆面上,斑駁的花磚色澤依舊鮮明,牡丹、孔雀、蝙蝠,象徵吉祥的符號宛如刻進牆裡的祝福,每一片都是心意,映照著彼時庶民對生活的期盼。「探索工藝Bar」來到嘉義花磚博物館,擠身在現代店面之間的百年老屋,宛如推開一道時光之門,上千片古董花磚靜靜陳列,橫跨不同時期的美術體現,也有如本次合作的「花磚工藝Bar 品牌花磚」,用現代的工藝復刻展現花磚之美。這些色彩繽紛的花磚不只是裝飾,更是生活的印記,映照著不同時代臺灣人對美學的喜好,也為臺灣工藝史留下最斑斕的一頁。

從興趣到使命:花磚搶救行動的開端

位於嘉義市區的「台灣花磚博物館」,門口擺著創辦人徐嘉彬自屏東麟洛德源堂搶救回來的兩組花磚,修復後的釉色栩栩如生。走進博物館內,上千片花磚陳列滿牆,從日治時期的華麗,到戰後庶民家屋的點綴,走上二樓還有鑲嵌花磚的家具與傢飾體現。花磚承載了不同時代對美的追求,也是社會的集體記憶,透過這座百年老屋,以博物館的形式好好地保存了下來。

創辦人徐嘉彬在學生時期愛好攝影,經常與同好跑遍全台古建築鑽研拍照,從而在過程中發現這些美麗的彩色瓷磚,總是跟最富有的老屋連在一起。好奇的他展開研究,與同伴一同建立了全國花磚地圖,四處尋訪研究花磚與建築的配置、年代的差異,以及海外對花磚的保存行動。畢業後他成為竹科工程師,有了穩定的收入,才正式展開搶救與保存花磚的行動。

從富貴的象徵到庶民日常美學

早在日治時期,花磚就是身分地位與富貴的象徵,北港蔡家甚至以三十甲土地建屋並鑲嵌花磚,展現富貴人家的氣勢與品味。當時的花磚來源從日本到歐美都有,日本的工匠會融入臺灣意象,有如象徵富貴的牡丹、帶來福氣的蝙蝠等,再依據屋主的喜好與建築風格,融入家屋的牆體,像是刻在建築裡的祝福。那個時期也有許多來自歐洲的花朵、浪漫畫風的圖騰,臺灣也有部分從事廟宇彩繪的工藝師在該時期投入花磚彩繪,有如潘春源、陳玉峰等,鑲嵌花磚成為臺灣建築獨有的風情。

直到1960年後,因應陶瓷產業興盛,花磚開始走向工廠量產,內容也轉為臺灣本土的彩繪創作為主。有趣的是,即便那是一個辛苦的時代,家家戶戶都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卻依舊堅持著將家裡打理的漂漂亮亮,因此儘管貧困,這時期的臺灣建築幾乎都有彩繪磁磚、馬賽克磁磚的身影,從建物主體到內裝的家具擺飾,因應屋主的美學品味與個人偏好,長出獨一無二的家的樣貌。這個時期的臺灣,花磚既是生活常見的風景,鐵花窗亦為同時代的產物,反映出這個時代臺灣流行的美感與品味。

從搶救到復刻 花磚重返當代潮流之路

展開搶救花磚行動的徐嘉彬跑遍全台,趕在老屋拆除之前,盡可能完整地卸下花磚的主體,再帶回來加工刨除背面的水泥塊,接著修復花磚原始表面的釉彩。一晃眼20多年,收藏的花磚高達上萬片,與鑲有花磚的珍貴老家具一起佔滿倉庫。他在父親的老家嘉義買下火車站附近的百年老屋,花了兩年整修,打造成如今的花磚博物館。倉庫裡的花磚收藏重見天日,附上滿滿的史料與檔案供民眾了解花磚的前世今生,加上訓練有素的導覽人員,讓每個短暫的訪客都能深入認識花磚之美。

而花磚博物館的設立並沒有停下徐嘉彬的腳步,他回到新竹自主興建窯廠,重啟花磚的製作與燒製,從雕塑、手繪釉藥,到高溫窯燒,找來現代的工藝師與彩繪師,用百年前的工法復刻舊花磚,同時也投入設計這個時代的新花磚。他強調,要做的不只是保存與展示,還要讓花磚重新進入當代生活,延續這項工藝在臺灣的生命。

花磚的美,不僅在於色彩與圖案的繽紛,或是技藝工法的精緻,更在於它與生活共存的美感。從百年前的豪宅牆面,到走入民間成為生活潮流,花磚是映照臺灣跨時代美學的重要象徵,如今更化身為杯墊、飾品與家中擺飾,以不同姿態持續點綴著臺灣人的日常。徐嘉彬的堅持讓工藝不只是陳列在博物館的歷史文物,更是隨著時代繼續前進、融入日常生活流轉的一種持續斑斕的美學印記,在百年後的現在,持續記錄與展現屬於臺灣的藝術能量。

文:Stella Tsai
攝: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