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煮好的菱角,綿密中帶點清爽的脆甜,香氣隨著熱氣竄出,是南方秋天最熟悉的滋味。
你知道剝下來的菱角殼都去哪了嗎?其實菱角殼不只是農業廢棄物,還能在妥善處理後轉生成淨化水質、吸附濕氣與髒污,甚至是作為織品原料的天然生物炭!

「Bar BEER車庫精神」挖掘台灣新世代青年的創業故事,支持這群創造未來的造夢者!官田烏金從台南菱角產區官田鄉出發,把地方的農作廢棄物轉化成生活中看得見、用得著的永續材料,讓這些烏黑的菱角殼,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價值的炭,引領臺灣的循環經濟接軌國際,跟上世界的腳步。

跳脫公式化的人生,抓住轉彎的契機

出生成長在高雄左營的李政憲,小時候家裡附近就是菱角田,菱角是路邊隨手就能買到的零嘴。他當兵新訓在菱角產區官田,如今婚後定居仁武,也是高雄僅存的菱角聚落。回想起來,菱角總是旁觀著他的人生,猶如靜默著等待挖掘的烏金。

李政憲大學主修化學,研究所唸環境工程,當同儕紛紛理所當然地奔赴台積電,他卻想著:「大家都往這邊走,那我想去看看另一邊的風景。」他轉身接受中石化的聘書,隻身北上開啟新的探險。這趟旅程維持了三年,29歲的他再度環顧四周,發現未來又變得理所當然,他毅然起身離開,前往中國創業,賣起當年流行全球的珍珠奶茶。

本著「調製飲料也是一種化學」的概念出發,李政憲意外在這趟旅程看見化學以外的世界。他在創業中學會看財務報表、制定商業模式,也對行銷推廣有了新的認識。然而彼時在深圳的他,卻發現自己總能自信地推薦來訪朋友遊玩的去處,唯獨對南部的家鄉一片空白;也就在此時,長年保持聯繫的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捎來一個機會,李政憲沒有猶豫太久,再次伸手抓住。

菱殼炭轉生計劃 撕掉菱角殼的廢棄標籤

作為臺灣最大的菱角產區,官田每年至少產出500公噸的菱角殼,既非清潔隊能處理的廢棄農作物,放在路邊也會發臭,燃燒更會釀成空污。官田區公所四處尋訪解決方案,最終找上長期研究孔洞碳材的林弘萍教授,以實驗室為核心,開啟生物炭的研究。在產、官、學的推動下,2016年成立「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試著以合作社的形式收購在地菱殼廢棄物,進行菱殼炭的開發實驗;李政憲則在隔年8月加入,從處理廢棄菱角殼的流程建立開始,到設計炭化設備、製作生物炭等,團隊同時也橫向研究臺灣現有的生質原料,如果殼、樹木修枝,以及相關的竹炭、備長炭等有關的生物炭開發。

收回來的菱角殼會先經曬乾處理,再一批批丟進特製的炭化桶燃燒,過程中菱角殼會逐漸燒掉,產生的熱向下傳導,在高溫、低氧的狀態下逐漸熱裂解成生物炭材料。一大桶的菱角殼,上層作為燃料,期間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回到自然、繼續植物的光合作用循環,中下層留下來的黑色碳材成為可再利用的菱殼炭,過程產生的熱與水也都能回收再利用。

高溫燒成的菱殼炭,在官田的陽光下黑得發亮,靠近鼻子聞也沒有味道。菱殼炭加工過篩後就能做成菱炭吸附包,天然的去污效果不僅除濕、還能驅除異味。官田的菱殼炭雖非首創的生物炭,但發展至今已符合多項國際標準,堪稱對接國際認證的優良品質。

從烏金到那顆充滿希望的炭

走進位於官田社子里的「菱炭森活工場」,全套的菱殼炭產製設備與講解流程,是李政憲這些年大力推廣的知識型體驗活動。他們會帶著參訪民眾從頭到尾走一遍菱殼炭的製程,了解菱角殼如何從地方頭痛的廢棄物,一步步轉生成有用的生物炭,同時引導民眾思考生活中廢物再利用的觀念。

隨著菱殼炭的研究有了實際的成效,李政憲也發現碳元素與日常生活用品充滿關聯,做成菱殼炭的的菱角殼也彷彿有了無限延伸的可能。2019年他整合過去在崑山科大USR社會責任計劃的專案與資源,成立「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以社會企業的方式投入「官田烏金」的品牌打造與行銷推廣,以此延伸跨領域的合作與開發。既持續解決源頭的農業廢棄物與空污問題,也讓「官田烏金」正式成為地方特色產業,開啟永續生存的商業模式思考。

「一般產品的商業模式是『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設計,但我想讓品牌成為『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循環,如同菱殼炭誕生的意義。」李政憲將循環經濟視為官田烏金的品牌核心,將每個環節都以永續循環的準則來設計,他仔細拆解菱角殼回收、乾燥、到包裝的標準流程,創造每個環節的工作機會,將地方的中高齡失業與弱勢團體納入徵才,同時透過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補助為他們謀得薪酬。又或是透過熱源示範爐,蒐集菱殼炭燃燒過程產生的熱,引至「官田灶」與「烏金窯」,同步進行菱角的烹煮或料理,讓製程更加循環永續,貼合品牌核心。

這些原先會全數回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透過他們的攔截與封存,得以再延伸利用,因此當生物炭使用的越多,碳循環就越完整,也更接近「淨零排放」的理想;因此除了菱殼炭,他們也鼓勵消費者多方支持各類生物炭製品,加強永續循環的信念推廣。

同步永續的信念,改寫人生的理念

如今那顆炭開發製作的菱殼炭品項近50種,從除濕吸臭的菱炭吸附包、寵物用的菱殼炭貓砂、延長香氣揮發的多元造型擴香石、吸附冷飲水漬的杯墊,再到前陣子與服裝設計師合作,以菱炭紗織成的布料進行設計,帶往國際時裝周。發揚光大的不只是臺灣的設計,更是臺灣製造的永續材質。

永續的概念深入品牌核心,讓循環經濟成為「官田烏金」的代名詞,也同步影響了李政憲的人生規劃。留在官田這些年,他不但成為官田國中的老師,屢次帶著學生參加科展競賽、斬獲獎項,幫偏鄉的孩子建立信心;他也重新審視自己對職涯的想像,在遇到菱殼炭之前,他很難想像一件事做一輩子,然而隨著投入至今8年,循環經濟在近年成為世界趨勢,官田烏金正站上浪頭準備迎風破浪,李政憲發現自己走上一趟沒有標準答案的旅途,觸目所及皆是令人期待的未知。當年那個連家鄉去哪玩都赧於推薦的大男孩,此刻不但將官田視為第二家鄉,建立令地方驕傲的品牌,還能帶著當地的孩子認識家鄉。而不管是官田烏金或那顆炭,團隊成員都對循環經濟有著深刻的認同感,有志一同地投入時間與心力。

「當你做一件事得不到成就感,賺再多的錢也只是數字上的變化;唯有當你找到成就感時,才會越做越有興趣,並從中發現更多的未知。」李政憲強調,年輕人的首要之務是找到有興趣的事情,然後花個十年好好累積,「等到下一個十年,這件事就會成為你的專業,帶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而對此刻的官田烏金來說,讓更多人理解生物炭與生態的關係是首要之務,透過理解帶來更多的認同,催生有意義的跨領域合作。李政憲深刻地感受到,時間的投入就如同菱殼炭的轉化,有了對的材料、公式與條件,就能等到對的成果。

車庫為世界上孕育夢想的起點,而對李政憲來說,實驗室是這一切的起點,化學帶他們看見事情的無限可能,而他始終不變的堅持,就是讓世界知道,臺灣有一個循環經濟的品牌,名為「官田烏金」。

 

菱炭森活工場

臺南市官田區社子里社子23之4號

06-5795964

開啟地圖

Credit
文字/Stella Tsai
攝影/蔡耀徵
照片提供/官田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