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鰹魚,你會想到什麼?柴魚?高湯?
你知道鰹魚不但是七星潭的重點漁產,
還能做成琴酒,淺抿一口就能嚐到經典煙燻風味!
「Bar BEER車庫精神」挖掘台灣新世代青年的創業故事,支持這群創造未來的造夢者!
洄遊吧(Fish Bar)以七星潭為基地,用食魚教育主動出擊,邀請大家認識海洋、認識臺灣的魚種,一起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心力。

跟隨心之所向,展開洄游花蓮的旅途

都說花蓮人看到海,跳下去玩就對了。在臺北出生長大的黃紋綺,自小寒暑假就在七星潭邊的外公家渡過;花蓮的海不只是兒時的回憶,更是家族討生活的場域、凝聚情感的依歸,如今也成為她創業的起點。花蓮古名洄瀾,有著溪水奔海交會之意,每個花蓮人與海的關係都很密切,「洄」映照著許多花蓮人的成長路徑,前往外地學習、工作,最終總會洄游家鄉。

與海不陌生的黃紋綺,求學時就以海洋為目標,大學前往海港城市高雄唸書,主修海洋工程,同時跨修商學院的課程。追求海洋永續的意念很明確,也很早就確定自己想走到第一線投入實務的應用與規劃。她憶起在校時,大家總說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就連臺灣第一個專職海洋的政府機關「海洋委員會」也直到2018年才成立。黃紋綺正色說,「明明臺灣是個海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家卻對海這麼陌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缺了這一大塊。」如何讓更多人認識海,成為她最初的起心動念。

畢業之初,黃紋綺也曾投身數個環境友善的創業計畫,然而滿滿的想法總是難以在別人的計劃中完美實踐,「我想用生活化且有趣的方式,讓大眾輕鬆認識海洋知識,比如說『吃』。」彼時的她邊工作、邊開始創業前期的商業模式與規劃想像,充滿動力的她,最終在26歲那年毅然結束紙上談兵,放下一切回到花蓮。

走進漁村,紮實的田調奠定品牌的基石

七星潭過去又稱月牙灣,日治時期就是小漁村,百年前就發展了被動捕撈的定置漁網。受益於黑潮帶來的豐富洄游魚類,在這裡匯聚成一處天然的漁場,養活了一代代的家族。

黃紋綺的外公家族就是七星潭在地漁民,至今依舊投入捕撈漁業,也成為她回花蓮的重要起點。她與共同創辦人從自家客廳開始,一人一台筆電就開啟前期的籌備,同時也走進村裡,開始蹲點田調,深入了解當地的捕魚文化,從老人家口中問出珍貴的史料與食譜。與此同時,她也走上家族的漁船,親身體驗捕撈的流程,「最難的是認魚的名字,學校教的是學名、中文名,現場講的是台語、俗名,還要懂得認部位、胖瘦、魚價等等,這些都是學校沒教的珍貴知識。」如今的她,信手捻來都是行內話,足見前期田調的紮實,以及投身此業的堅定。

實地踏訪期間,她也更加確定人與海洋的關聯不應只是餐桌上那盤美味的海鮮,「享用大海時,我們也可以再多關心它一些。」2016年「洄遊吧 Fish Bar」正式誕生,以七星潭為基地,邀請眾人以遊玩的心情洄游花蓮,一起輕鬆認識海洋、認識臺灣的魚。而海洋永續的概念猶如魚骨,成為品牌的中軸,至今屹立不變;對食魚教育的推廣與建立知識庫的念頭,更是隨著田調源源不絕地湧現,推著洄遊吧開啟往後的多元嘗試。

從一口鰹魚開始,生鮮販售與食魚教育的雙重出擊

為了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品牌經營的平衡,黃紋綺選擇從家族的生鮮販售開始,並同步進行食魚教育的推廣。「大部分的臺灣消費者只認得鱈魚、鮭魚、黑鮪魚,但其實每個季節都有許多不同魚種可以選擇。」洄遊吧投入食魚教育的推廣與教材設計,目的是讓大家從季節、類別到料理方式,能對臺灣的海洋現況獲得更全面的基礎知識,「我想讓大家知道,還有很多魚可以選擇,而且一樣好吃。」黃紋綺感性地說,回來花蓮八年,整個海洋環境改變非常大,加上氣候變遷,明星魚種越來越少,必須加速傳遞知識,讓大家慢慢將消費轉移到數量相對多的季節性魚類,穩定整體貨源,同時平衡海中的食物鏈。

洄遊吧在去年承接下七星潭遊客中心的經營,有了自己的空間,終能好好地讓販售與知識推廣在固定的場域同步推動。一樓作為周邊產品與飲食的販售,二樓作為體驗課程的場域,並結合戶外空間,打造一條完整的食魚教育體驗路線。民眾既可以報名體驗活動,也可以拿著DM自主尋寶闖關了解海洋和魚知識;也可以報名體驗下海捕魚,或走進料理現場,藉由飲食品嚐文化風味。對黃紋綺來說,教育不只能在教室發生,也可以在吃魚、喝酒,與漫步看海之間自然而然發生。

黃紋綺觀察到,現代人購買海鮮的管道已經從市場逐漸轉移到超商、超市,為了提升大眾對冷凍生鮮的信任,洄遊吧出售的每一份海鮮都有QR Code可以溯源,從漁獲來源、生產的漁場,甚至到哪一天捕撈、哪一艘船等細節都能掌握,保證食用安全。近幾年他們也嘗試將生鮮上架到7-11,搭配ibon即可簡單印製的食魚教育互動教材,讓購買的人也能進一步思考自己購買的魚類產品從哪裡來?是不是對海洋友善?讓買魚這件小事,成為帶有永續意識的日常行動。

透過改變消費端的選擇,打破明星魚種的壓力,讓市場與海洋都能回到健康的生態循環,「永續不是紙上談兵,要讓消費者買得到、吃得到,同時還能建立基礎認識。」這是黃紋綺的堅持,也是洄遊吧八年來努力不懈的方向。

找到七星潭的味道,柴魚到琴酒的文化轉譯

每年夏季順著黑潮洄游至花蓮外海的鰹魚,是七星潭的主力魚種,產量豐富,黃紋綺為了打破人們對「鰹魚=柴魚」的單一想像,團隊在產品開發上卯足心力,透過鰹魚鬆、鰹魚棒、爆魚花等親民的零食小點,讓人們品嚐不一樣的鰹魚風味,開啟新的想像。

而洄遊吧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鰹魚琴酒」,靈感即來自早期柴魚煙燻的保存技術。黃紋綺從老人家口中問出了許多早期的鰹魚吃法,像是做成炙燒(Tataki)的下酒菜、或是烘過再醃製成配粥的鹹魚乾等。「煙燻」的傳統料理法讓鰹魚有了「煙仔」的俗稱,而鰹魚琴酒則以手工燻製的魚骨,以臺灣米蒸餾酒為基底,加入杜松子等香料釀製,呈現出如地酒般的獨特風味。來到洄遊吧,點一杯酒、帶上鰹魚口味點心,悠閒地漫步到海邊,就是享受七星潭最完美的方式。

海洋永續是一場馬拉松,讓自己成為想看見的改變

花蓮沿岸有五成以上的漁獲是來自定置漁法,海面的定置漁網已在此駐紮百年,岸邊的推土機每天早上和下午各一次協助捕收海上的漁獲,從出網到餐桌不超過24小時。這種被動、定點定時的古老方式,不僅對環境相對友善 ,更是促進海洋永續的重要漁法。而在黃紋綺眼中,這種與自然互動並達成永續的智慧,就是洄遊吧想要持續堅持並實踐的目標。「成為你想要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黃紋綺以甘地的名言作為給自己的提醒,「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同,而我想要成為我想看見的改變。」

車庫為世界上孕育各種夢想的起點,也是黃紋綺洄游花蓮,創立洄遊吧的出發點。一台筆電,一個個因為認同理念而加入的團隊夥伴,讓黃紋綺相信,有同樣想法且願意做事的人會自然聚集。  如同七星潭的定置漁法,不過度取用資源,安靜、穩定地與自然共存,洄遊吧在推廣食魚教育和海洋永續的路上,亦是如此安靜又堅定地走在理想的路上。除了透過食魚讓更多人理解海洋的價值,也透過這些用心的風味,讓七星潭有了讓人想念的滋味。

 

洄遊吧 Fish Bar

花蓮縣新城鄉七星街32號

03 822 5898

開啟地圖

周邊活動

1. 鯨豚日市集闖關集章活動  
時間:2025/7/12-7/13 
於洄遊吧體驗館內完成海洋教育闖關集章活動,完成QA可獲得館內消費優惠券,另完成「分享 Bar BEER FB 樂飲誌洄遊吧專訪貼文」 任務,享試飲 Bar BEER
* 活動對象須為18歲(含)以上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國民  

2. 【期間限定】海風野餐組(限量50組,售完為止)
時間:2025/7/14起售,售完為止  
地點:洄遊吧(花蓮縣新城鄉七星街32號)
期間限定「海風野餐組」,內含七星潭蒲燒鰹魚棒、七星潭鰹魚爆魚花、洄遊吧保溫袋、Bar BEER 330ml 兩罐,一起享受在海邊暢飲爽口 Bar BEER,品嚐洄遊吧精選野餐零食!
* 活動對象須為18歲(含)以上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國民

Credit
文字/Stella Tsai
攝影/蔡耀徵
照片提供/洄遊吧有限公司

※ 查看台灣麒麟的酒商責任:台灣麒麟 KIRIN | 酒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