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 BEER車庫精神,支持為這片土地付出的年輕人。
今年發掘出這群用創意推廣「零浪費」理念的團隊,
快看「古風小白屋」如何為惜物貢獻心力?

【因社區營造計畫而起,小白屋的故事就此展開】

拉開古風小白屋的鐵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有如宮崎駿動畫的手作空間,古風小白屋的主人譚琪,用溫柔的語氣,向我們訴說她與小白屋的故事。原先是在參與社區營造計畫時認識古風小白屋創辦人虞葳大哥、芳惠姊,後來因為理念相同決定一同打理小白屋,過程中雖曾短暫離開,卻因本身對「手作」、「零浪費」、「資源共享」的主題非常有興趣,始終心繫這個富有人情味且充滿意義的空間,而再度回到了小白屋。

一整列的工具牆,是眾人一起打造的「維修秩序」。

【透過修理,讓物件重獲新生】

起初創建小白屋,是創辦人有感於近年電器用品的使用年限越來越短,彷彿從被設計出來的那一刻起,就不打算讓人長久使用,為了減輕地球負擔,他開始在小白屋放置修理工具,供人們免費使用,也歡迎人們捐贈耗材或零件,一同讓壞掉的物件重獲新生。沒想到此舉引發越來越多鄰居的好奇,逐漸成為巷弄裡的一處美好修葺空間。

【用維修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聚集在小白屋的這些人們,有人起初只是經過時短暫駐足,最後卻忍不住實際動手參與;有人則研究出興趣,甚至主動留下幫忙,成為協助修理的志工。這些一開始因「修繕」而聚集的緣分,不僅僅是因為共同有著「零浪費」的理念,更由於人們在小白屋修葺、組裝的過程中,透過相互交流討論,感受到人與人的距離變得更近,才能凝聚起如此強大的力量。

【為物品延長生命,也學會珍惜人與物的關係】

問到在小白屋遇過最動人的故事,譚琪提到曾經有一位80歲的老爺爺,把一臺風扇搬來,說是出社會工作用第一份薪水買的,可是卻開不動了,希望尋求修理解方,聽到這番故事,屋裡的修理達人們都躍躍欲試。研究後發現是風扇的頸項「斷了」,於是他們用木頭先造出一個模擬零件,再找3D打印機造一個真的。當時師傅和年輕人一起幫爺爺修好風扇,眾人開心不已的模樣,至今仍令譚琪印象深刻,而這或許就是透過修繕物件的過程,帶給人們修理之外的人情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