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台灣新世代青年的創業故事是巴比爾每年的使命(拍胸脯)。
今年「Bar BEER車庫精神」走進雲林虎尾鎮的拯民國小,一群返鄉青年,以一場「伏流」為名的農藝復興盛事,顛覆你對雲林的刻板印象!
太熱血了Bar!

說到雲林你只想到台灣穀倉嗎?
說到南部旅遊雲嘉南,你總是跳過雲林嗎?
如果以上都被巴比爾說中了,那你明年一定得來伏流祭看看!
雲林的生活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多了。本次伏流祭橫向串連了農業、藝文、人文、台文四大元素,由在地青年告訴你,雲林的生活跟你想的不一樣。

今年年末,雲林在地青年,以伏流祭作為今年的成果展現,除了向長輩證明每次改變的價值,更透過在地節慶方式向遊客分享雲林百花齊放的「100種生活」精神。團隊趣味的與我們分享,伏流祭名稱的由來:伏流水又指地下水,是雲林縣的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來源,而「伏流祭」泛指我們這群斜槓的地方工作者,雲林的百工百業,就像是雲林的地下水,表面看似平靜,其實互相串流匯集,在需要的地方就會冒出來(誤),福澤眾生~(喂)。

巴比爾親自帶巴粉們來現場體驗農藝復興的精彩活動! 走入有可愛小烏龜防空洞的拯民國小,看見北港燈籠第六代店主林胤騰設計的字體「伏流祭」,便知道這場農業復興起義已經開始了。活動中的每個攤位都是雲林在地夥伴,每個細節都充滿雲林的味道。

從主視覺《糖的列車即將啟程》為起點,由在地藝術家江威儒所創作,大膽的暖色系是製糖的氣味與記憶。細細品味,可發現這幅畫由三部分構成:生長的甘蔗–現在、鏽蝕的糖都繁景–過去、連接記憶的鐵道–通往未來。威儒使用擅長的流體顏料,在靜態的畫布上展現時間的流動感,更承載著虎尾由興盛到沉寂。

從校門口順著音樂往前走,會聽到熟悉懷念的音樂,有懷舊金曲也有新生代的台文音樂人表演,讓你參與一場最道地的《順田水台文音樂會》。在校園的操場草皮上除了演唱會,回頭一看則有一頂頂可愛的小白棚,棚下的是一個個在雲林生活的青年,分享著他們的生活,從果汁攤、陶藝公仔、花藝店到麵包坊。

巴比爾中餐選擇了 沒有靈魂的餐車,老闆說把所有靈魂都投入在食材才是本心啦,炸的香酥的南蠻炸雞配上Bar BEER,坐在草皮上聽著音樂,最chill的秋天享受不就是這樣了嗎!

下午看到一群人在廚房忙進忙出,不只煮飯還有插花?是婚宴嗎?走近一看,是共同主理人之一的謝宜澂與飛雀餐桌、阿義廚房、文化保溫瓶夥伴們,預備著晚上的《風格餐桌/寫給虎尾的情書》。宜澂説,大家都知道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也等於是台灣的糧倉,所以「吃飯」這件事情,在伏流祭就顯得特別重要。對雲林人來說食物代表的不只是經濟,而是人情。從產地到餐桌,團隊聚集了雲林不同面向的生產者,讓每個坐上餐桌的旅客都能在舌尖旅遊雲林的不同田野與風味。

伏流祭的幕後推手,《雲林100種生活》團隊究竟是誰?

雲林100種生活的團隊是一群在雲林生活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有小學老師、廚師、設計師、地方創生規劃師、導演、空服員、製醬人。對他們而言,推動伏流祭不是為了得獎,也不是為了偉大成就,只是想為生活帶來一點改變,想讓雲林變成一個有趣的地方。

這群青年的車庫精神從一人一菜的晚餐聚會開始...

最初的吃飯其實很簡單,只是大家聚在一起,雖然從事不同的工作,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但有一個共通點在所有磨合與差異之上—— 對雲林的熱愛。《雲林100種生活》就這樣成立了!第一屆在沒有任何啟動金的狀況下,每個團員自掏腰包兩萬元,「就算當對雲林的奉獻,我們也要把他做起來!」夥伴熱血的說著。在強調每個團員都權利平等的扁平團隊中,要收斂問題、決定方向也變得十分艱鉅。巴比爾這次訪問了三個夥伴,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傳承、返鄉、移居的雲林人,來介紹他們的車庫精神與對雲林的認識:

|Amanda 在外地累積10年經驗的PM經理,返鄉尋找讓雲林更好玩的可能性!|

有10年PM經驗的Amanda分享:「每個人的能量背景不一樣,我們的火花很豐富,角度不同產業不同,也容易有衝突,但我們尊重彼此的話語權,每個人都能提案,只要能用最少預算做最大效益,我們都願意試試看!」一切就是這樣開始的,一系列的講座,工作坊,podcast,到伏流祭。雲林的100種生活團隊,不只是辦活動的團體,更是地方青年的感情療癒團體,擁有相同的矛盾與憧憬,一起成長一起讓雲林更有趣。

|邱老師 外地人視角 從0開始跟著小孩認識雲林。|

「來到拯民國小任教前,我對雲林是陌生的,來了之後,還是陌生。認為自己在這裡生活,是不是有機會更深度認識雲林。」從0開始,也帶給團隊不同的觀點與視角,協助團隊募資與學校單位協商。移居雲林的雲林人,也是100種生活的一種美好型態。

|傳承家業的第三代製醬人, 比消費者更在乎產品的故事與價值,才能獲得品牌信任。|

改變一個月只剩下十幾張訂單的困境,打造全新品牌形象的御鼎興,為了讓醬油能拉近人與雲林的距離,第三代製醬人宜澂 推出「飛雀餐桌行動」,為地方的風土轉譯,並提供完整的雲林體驗。同時宜澂也與巴比爾分享,當時品牌翻新與上一世代的溝通非常辛苦,改變都會帶來陣痛。我們第三代最在乎的是與消費者分享醬油背後的故事與價值,感謝消費者的買單,讓我們一次次被看見,也漸漸讓長輩願意放手。

|巴比爾提問:「有什麼想給返鄉創業青年的建議嗎?」|

Q:近年返鄉議題漸漸被青年重視,若想回鄉創業,團隊有什麼想與青年分享的嗎?

「建議先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再回來,學會自己的專業技術與擁有自己的資源池,能帶回家鄉的火花才能更豐富。」Amanda分享。製醬人宜澂也說:「返鄉要做什麼議題?應從自身議題開始著手,然後在這邊生活一段時間,細細觀察再決定前行的方向。」

取得信任、連結資源、籌募經費在一開始都會是難題,但一步一腳印,解決與自身最相關最重要的,像闖關遊戲一個個解任務,就算中間失敗也會獲得很多經驗值的!不要放棄!

對雲林的認識從停留在「台灣米倉」,到雲林擁有的100種生活,看見每個創業團隊夥伴閃閃發亮的眼神,介紹著自己心中的雲林,是巴比爾此趟最大的收穫!擁有車庫精神的在地青年們知道前方路不好走,卻沒有放棄彼此,反而推陳出新的讓大家知道雲林的美好。明年的伏流祭換巴粉來看看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