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 BEER車庫精神,支持為這片土地付出的年輕人。
今年發掘出這群用創意推廣「零浪費」理念的團隊,
快看「城市修理站」如何為惜物貢獻心力?

【物品壞了還能修,幹嘛要丟?】

走進城市修理站的合作維修站點,創辦人大雄向我們訴說她創立「城市修理站」的起心動念。身為影像創作者的她,在一次蒐集創作素材的途中,偶然發現路邊堆積了許多還能用卻被丟棄的大型傢俱、電器等用品,引發她思考: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東西壞了就丟」似乎已成常態,但這樣的習慣,不僅容易造成環境負擔,也是對物品不負責任的表現。「當你把東西丟掉後,其實你看不到被丟掉後的那層,而認為自己已經將該做的做完了,例如:當人們將物品回收後,人們會覺得我已經完成垃圾回收,但卻沒有看到後面的狀況和想像。」

【浪費的背後,是因為不知何處可修理】

發現問題後,大雄透過普查進行都市觀察,探究出人們不願修理舊物的原因,其一便是「要修的人找不到哪裡可以去;修東西的小店因為都市的變遷,找不到客源或資源」。於是他開始一一走訪城市裡大大小小的維修站點,將大街小巷間的修理站資訊提供給民眾,做出雛形後,也慢慢有民眾上網回饋,或店家主動詢問是否可以將其資訊放在地圖上等等,匯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慢慢拼湊出屬於一座城市的修理地圖。

為了讓更多人能認知「維修店家」,大雄特地製作了「城市修理站」的標誌貼紙,期待這樣的修繕理念,能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散發光亮。

【修理只是表面復原,重要的是喚醒惜物精神】

在拜訪城市修理店舖的過程中,大雄曾經遇過一位自學修繕的聽障修傘師。相較於修鞋師傅大多擁有製鞋業的經驗,修傘師傅需要的並非高超的技術,而是透過觀察,推敲如何拆解,進一步修復物件。這也讓大雄進一步思考,將物件修理好只是表面復原,唯有當人人都能了解物品是如何被製造,也學會如何修繕,才能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真正喚醒惜物精神。於是她也同步推廣相關修繕課程,希望讓消費者從修繕的過程中,實際感受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學會對物品負責,成為物品的保護者】

談到城市修理站未來的理想,大雄期許消費者能建立對物件的責任心。「你要有對物品負責任的能力,不一定要自己修,歡迎你從城市修理站找到可以修的資源,當你覺得物件屬於你,就會想要知道」。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要求廠商應該負起修繕的相關責任,包含提供修繕的選項給消費者,避免將現有的能源不負責任地丟棄,唯有意識到自己「不只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物品的擁有者與保護者」時,才能找回人與物件的更深一層連結,不再隨意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