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Z世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張西近年陸續出版多本散文與小說作品,其溫暖、細膩又堅韌的文字,在讀者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不過,這次我們想換個視角,從張西自身出發:她自己又從寫作中獲得了什麼?

張西回憶道,最開始只是單純為自己做記錄,並非因為強烈的分享欲,不過寫著寫著,從讀者端得到了共鳴與回饋。「那很有趣,對我來說是用以抒發的文字,竟走到了比我想像中還遠的地方。」現在她時不時會翻開自己的情緒資料庫,尋找想分享的素材,就像喝到一口令人驚喜的午後紅茶,會忍不住將那樣的好心情說給身邊的人聽。

那些寫給自己的文字,成了他人的共鳴與感動

張西的寫作開端起始得相當早,那是小學一二年級,在媽媽半逼迫下養成的撰寫日記習慣。現在打開手機備忘錄,已經有8000條的隨筆日記,是既珍貴、也相當龐大的累積。從感情、家庭、親情到自我成長,張西作品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層面,從寫給自己看的「日記」,到分享給讀者的「作品」,張西慢慢發現,「原來我這樣的心情,很多人也有過,甚至有些人從中長出了超越我想像的詮釋。」
例如她曾透過《葉有慧》這部作品,去探討母親角色與血緣之間的關係,後來收到讀者來信,原來小說主角的遭遇與該讀者頗為契合,他也透過此書,重新找到新的視角來理解人生,這個故事就讓她特別感動。

 

閱讀對現代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情緒上的療癒與陪伴。張西自己不只是寫,也享受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文字很能舒緩我的焦慮,因為它沒有來自視覺效果的刺激,透過文字可以很清晰地聽見自己的聲音。這是任何娛樂都無法比擬的。」閱讀是一種讓人回到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資訊快速流動、社群光鮮亮麗的時代,心中難免產生焦慮、躁動甚至是孤單,最好的情況,是這些情緒在她的文字療癒下,逐漸舒緩、回歸平靜,最後被滿足感與幸福感所取代。

文字如茶,沒有標準答案,就從茶香中感受當下

她聲音輕柔,始終面帶笑容,但作為一位與文字共生的作家,無論思緒還是表達都極其清晰,聽她用著穩定的節奏梳理想法,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也讓人期待從她口中迸出的、值得細細咀嚼的文句。「我覺得文字跟茶有一個共通點:沒有客觀的味道。」不是可能、或許,而是堅定不移的「沒有」。
她寫的故事,是她人生中一朵綻放的花,卻在讀者的世界結出了不一樣的果,這讓她想到另一個有趣經驗,是關於茶的:「我曾跟一位泰國室友分享一杯我很喜歡的茶,但她喝完後的表情讓我愣住了。明明是同一杯茶,我覺得足夠甜,她卻說太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茶的味道,受感受、受喜好而影響,文字當然也是一樣。」

你嚐到的,也是我的甜蜜—關於午後紅茶的情緒共感

話題聊到茶,張西也分享,她在此次訪談前,特意享受了一段與午後紅茶獨處的時間,準備訪題、整理思緒。那天,她的備忘錄中多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嚐到的所有都是我的甜蜜,你嚐到的也是。」這是張西為午後紅茶所下的註解。她所喝的,是午後紅茶經典款的原味紅茶,茶香馥郁、甜度輕盈,恰到好處地陪伴著她沉澱心緒。

而在夏季時節,也有不少人偏好選擇檸檬紅茶的清新口感,帶有水果般自然香氣,更添一份消暑與爽口。

「當我在飲下一口,我嚐到的甜蜜,就是屬於我的感受。是我的記憶、我的情緒、我的當下狀態混合而成的。」但同時,她也相信,即便喝的是同一杯茶,每個人都能品出不一樣的情緒與記憶。哪怕理解的味道不同,心裡的感受也不一樣,卻依然產生了某種微妙的交集—也許是一種無形的療癒,也許,是難以化為言語的幸福感。

「幸福就是在某個午後,有喜歡的人,有喜歡的茶」

確實,在節奏飛快、訊息滿溢的現代生活中,「療癒」與「幸福感」成了許多人不自覺追尋的日常慰藉。張西觀察到這點,並認為:「我們需要一些相對緩慢的東西,像閱讀、像是茶品,它會讓我們重新找回感覺的能力。」她最後留下一句充滿溫暖的鼓舞,給予這場訪談完美收尾:「幸福很多時候不在遠方,是在某個午後,有喜歡的人,有喜歡的茶,有一顆能感受到幸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