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IN-Beer
facebookline
購買 Bar BEER 抽好禮
走進在地探索 Bar

KIRIN Bar BEER 深耕台灣多年​
2020~2022 年完成
Bar 原民傳智設計罐 CSV 計畫後
2023 年起展開全新的
「走進在地探索 Bar!CSV 行動

透過長期企劃的持續投入,​
對地方活化做出貢獻​​
創造共享價值,以回饋台灣社會​​
鼓勵大眾重新發現地方文化的美好​

同時提倡「文化資產」概念,​
鼓勵各單位申請​​
讓在地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進而永續傳承

打開眼光仔細感受​ 台灣,其實不只如此 還有許多美好,等著被發現、探索​
Bar BEER 相信
「玩」可以是一種信念​
當越來越多人願意參與​
當獨樂樂變成眾樂樂​
當好玩成了好好玩​
文化,就不只是地方限定的記憶
更是全台同樂的話題!

從腳下的土地踏出第一步

善意越玩越大、土地越玩越好

帶上玩心,一起好好玩台灣
地方文化再發現
跟著Bar BEER 好好玩台灣
2024 CSV 計畫
2023 CSV 計畫
2024
Bar 台灣特產罐
一起探索「寶島特產傳奇」Bar!

台灣有許多在地特色美食
背後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4Bar BEER 推出8款全新
#Bar台灣特產罐
透過罐身把你所不知的的特產傳奇
栩栩如生重現
邀請全台用味蕾感受
地方獨特的文化底蘊
品嚐美食,品味文化
共同發揚台灣特產Bar
海中黑金<br>屏東 黑鮪魚

海中黑金
屏東 黑鮪魚

大地贈禮<br>新竹 炒米粉

大地贈禮
新竹 炒米粉

土地共好<br>台東 米苔目

土地共好
台東 米苔目

漁村珍珠<br>彰化 蚵嗲

漁村珍珠
彰化 蚵嗲

樸實香氣<br>宜蘭 蔥油餅

樸實香氣
宜蘭 蔥油餅

翻轉食力<br>桃園 滷豆干

翻轉食力
桃園 滷豆干

漂洋美味<br>嘉義 火雞肉飯

漂洋美味
嘉義 火雞肉飯

新鮮直送<br>台南 牛肉湯

新鮮直送
台南 牛肉湯

從品牌開始發揚
在地特產
2024 Bar BEER 持續將行銷資源
投入地方特產文化推廣
藉由與地方單位合作
付出實質行動回饋社會
邀請大眾一起邊玩邊探索特產的獨特魅力
深耕在地,為文化的傳承
及發展盡一份心力
台南
牛肉湯
台南<br />牛肉湯
台南市政府
農業局
新竹
炒米粉
新竹<br />炒米粉
新竹市
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
台東
米苔目
台東<br />米苔目
臺東縣政府
民政處
彰化
蚵嗲
彰化<br />蚵嗲
彰化縣政府​
宜蘭
蔥油餅​
宜蘭<br />蔥油餅​
宜蘭縣
三星地區農會
桃園
滷豆干
桃園<br />滷豆干
桃園市
豆腐商業公會​
嘉義
火雞肉飯
嘉義<br />火雞肉飯
嘉義市
商圈文化促進協會
屏東
黑鮪魚
屏東<br />黑鮪魚
屏東縣
東港區漁會​
禁止酒駕禁止酒駕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探索工藝 Bar!

KIRIN Bar BEER 深耕人文藝術
2025 年推動全新「探索工藝 Bar!」CSV 行動
透過走訪與探索,持續發掘深藏在巷弄裡的工藝秘密
讓工藝之美走入日常,成為與生活共鳴的尋常

那些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在留意的傳統工藝
蘊含著耀眼創新的光芒
讓我們打開五感,重新探索手工技藝的溫度

Bar BEER 相信
探索不一定要遠行,而是要用心品嚐
藉由探訪陶瓷、木雕、金工、花磚、玻璃、布袋戲,到竹編與石雕
重新看見被忽略的手感與美感
讓工藝成為愈來愈多人喜歡玩味的生活技藝

工藝有意思,Bar BEER 陪你一起玩出新意思!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布袋戲的工藝世界

開始

手繪幻境點燃想像力

每逢神明慶生與重要節慶,臺灣各地廟宇總會請來歌仔戲或布袋戲酬神演出,同時也惠及鄉里百姓,一起相揪聚集到廟前看戲同樂。但你可曾想過,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地方居民是如何得知戲班要來了呢?答案就藏在那片絢爛的舞台景片上——每當華麗的彩繪佈景在廟口豎立,全村就知道好戲要上場了!

1970年代,布袋戲國寶黃俊雄開創電視布袋戲,引爆全台熱潮,讓布袋戲從廟埕一路流行到電視節目,寫下空前盛況。而布袋戲除了戲偶跟表演者,更仰賴舞台創造故事場景,透過佈景彩繪師的手筆,打開觀眾想像的邊界,引領大家走進劇情的時空。臺灣的民俗佈景彩繪在光復後形成兩個派系,尤以祖師爺張朝陽率領的「朝陽派」走向組織化的傳承,如今已傳至第四代。

民俗佈景彩繪的工序繁複,與委託者確認故事內容、佈景大小後,彩繪師得先如同建築師般繪製結構圖,接著挑選木材製作骨架,傳統上常用福杉,質地輕盈、易於搬運,遇水也能快速曬乾。骨架完成後即可綁布,然後才進入繪製環節。彩繪師會以自製的炭筆打稿,一筆一筆描繪後對折複印成對稱的圖案,確認後才開始著色。佈景多半不以白色打底,而是直接讓顏料滲入布料纖維的毛細孔,如此成品就能保存二、三十年不褪色。

色彩的掌握是彩繪的靈魂,也是學徒要經歷的層層難關。從單色、雙色、漸層到多色修飾,技法層層推進,製造出立體透視般的視覺張力。除了布袋戲、歌仔戲等戲劇佈景,民俗佈景彩繪還包括醮壇、花燈、藝閣、肉山等,內容廣泛、圖面尺度也大,講求耐心與專注,為了不耽誤神明生日或演出時間,畫師多得日夜趕工,每次投入至少數月至半年,全盛時期更是供不應求。

隨著時代演進、產業型態轉變,彩繪師也逐漸年長,民俗佈景彩繪近年已被列入無形文化資產,每一片佈景都是彩繪師腦中的多重宇宙,他們也努力透過教育推廣,帶領下一代觀眾穿越現實,走進精彩的故事,感受佈景彩繪的生命力。

到現場,與傳統戲曲深度交流

專心做一件事,久了就成專業。
默默為傳統戲曲努力的國寶大師陳明山,創立「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致力保存文化與教育推廣。Bar BEER 邀請陳明山老師和民眾一起彩繪戲台,運用布與螢光顏料,親自感受將戲台化身藝術作品的過程,讓傳統走進生活中。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體驗一場與傳統文化的深度交流。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開放時間 | 預約制
地點 | 623嘉義縣溪口鄉96號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石頭裡的風景

開始

刻畫時間的重量,成為歷史的見證

你知道石頭除了是建築與裝潢的材料,還能作為藝術品與生活器物嗎?素有「石材王國」之稱的花蓮,是什麼原因讓石頭在花蓮的土地上孕育出獨特的工藝與文化?以大理石、蛇紋石與玉石聞名國際的花蓮,早在80年代就有全台最具規模的大理石工廠,生產項目橫跨小件器物如花瓶、煙灰缸、擀麵棍,到大型家具、建築裝飾與橋墩等,全盛時期一度有近千家石材工廠,同時供給內需與外銷,是世界上僅次於義大利的第二大石材加工王國。1974年玉里高中更首創石工科,成為全臺唯一專門培育石雕工藝家的學校。

花蓮的大理石以潔白細膩的和平白大理石、色調偏灰的和仁灰大理石為主,是石藝雕刻與建築材料的首選。著名的蛇紋石外觀呈深綠色澤,有著流動的肌理,常見於庭園裝飾桌椅。帶有晶瑩光澤的玉石,顏色取決於組成的礦物成分和比例,堅硬卻溫潤。另有罕見的玫瑰石,外觀因氧化呈黑色,研磨拋光後才能看見迷人的玫瑰色澤。不同的石材因密度與質感各異,成為石雕家創作翻玩的媒材,也在作品中展現獨特的表情,讓花蓮成為孕育石雕工藝的重要城市。

隨著時代演進,石材產業還是以建材為大宗,也有以石材為原點,試著將自然的質感轉化為設計語彙、努力發掘石材可能性的年輕團隊「研石造物」。它們不只做產品,更重新找到石材與人的關聯性,近年更透過技術應用,重新解構石材地震損料與邊角餘料,轉化為家具、器物實踐循環設計理念,讓美感與永續並進。此外,他們也扮演設計師與工廠之間的橋樑,透過舉辦工作坊,邀請設計師走入工廠,第一線了解從原料特性、加工技術的應用,與技術的限制。研石造物也協助工廠導入新技術,讓創意得以落實。透過雙向交流帶動工廠技術升級,也讓二、三代接班人主動嘗試產業轉型與升級,為傳統注入新的能量。

與此同時,地方上專注於創作的石雕工藝家,也持續勇闖國際、參與各地石雕創作營,累積作品。他們與時俱進地開發充滿當代語彙的石雕創作,而這些取自大地的石材,無論如何變形與轉譯,終究都能長久地留在土地上,猶如有形體的歷史,記錄並見證著時代的故事與軌跡。

到現場,聽石頭說話

每件石雕作品,都訴說著一段土地的故事。
走訪「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親炙台灣各世代石雕職人的代表作品,感受石頭化身為藝術,記錄時間與文化的痕跡。這次與 Bar BEER 合作的石材隔熱墊,運用震災受損的板材以及加工餘料,象徵災後的重生與堅韌,並體現永續環保的理念。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感受石頭最柔軟的心。

石雕博物館

開放時間 | 週三至週日 09:00-17:00 (週一、週二休館)
地點 | 970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花磚裡的色彩記憶

開始

映照美學與品味的象徵

老屋牆上的花磚、浴室鑲嵌的馬賽克磁磚,從一片陶土到細緻的圖騰紋樣,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時代故事?花磚是如何從日治時期身份與品味的象徵、戰後庶民住宅裡的日常風景,再到現代的跨界美學,你知道花磚工藝映照著臺灣不同時代的美學追求嗎?

早在百年前,花磚就是富貴與品味的象徵,當時的花磚多為日本與歐洲進口,也有少數廟宇彩繪師投入花磚的繪製,並因應屋主的品味和喜好,長出形形色色的建築景觀。1935年因戰爭中斷了手工花磚的生產,直到1960年代因陶瓷產業興盛,磁磚量產普及、價格親民,花磚復又走入民間。當時多半是工廠、屋主與師傅共同參與設計,將生活的圖騰與文化融入花磚,開創出獨具在地特色的庶民美學。這時期的花磚更加普及地出現在建築外牆、室內裝潢與家具擺飾中,設計更走向自由奔放、色彩繽紛,與更多元的拼貼,與早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花磚映照了這時期人民對美的追求,那是即便生活困苦,也依然希望為日常增添一點美麗的渴望。

如今臺灣不但有花磚的研究,也有人跑遍全台待拆除的老屋搶救花磚,更有人致力於花磚的復刻,有如臺灣花磚博物館創辦人徐嘉彬在新竹自主興建窯廠,尋覓資深的雕刻與彩繪師投入製作,從設計圖樣、雕刻、開模與調色,再到關鍵的上釉、燒製,工時至少一個月,其中尤以上釉最為挑戰,必須一氣呵成、不留筆觸,否則成品就得重來。

而當代的花磚內容也已廣泛融入臺灣特有種、動植物,與花窗等文化意象,更活用立體雕刻與新的上釉技法,從原始的磁磚延伸發展成多元的產品,如磁鐵、飾品、文具擺飾與傢飾等,讓花磚得以在這個時代以更多元的樣貌融入生活,成為現代人點綴生活之美的選擇,也讓這項工藝持續在臺灣這塊土地流傳下去。

到現場,重溫磚屬的美好

每一片花磚,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美學。
「台灣花磚博物館」是全台首座以花磚為主題的博物館,致力保存因都市更新而失落的古厝花磚,期許讓百年花磚的美學與文化記憶得以延續。本次與 Bar BEER 合作的品牌花磚,以浮雕工藝再現立體紋理與鮮豔色彩,讓花磚走向生活日常。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尋找品牌花磚裡隱藏的經典圖案,一塊重溫往日美好。

花磚博物館

開放時間 | 週三至週一 10:00-17:30 (週二休館)
地點 | 600嘉義市西區林森西路282號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金屬下的節奏

開始

熔點之上的無限可能

手指上的銀戒,餐桌上的錫杯,從一塊金屬到生活中的器皿,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古老工法與工藝故事?你知道臺灣有許多具有當代設計思維的金工創作者嗎?

傳統的金屬工藝包含金、銀、銅、鐵、錫等金屬,一直以來都廣泛運用於生活器具的製作與裝飾體現上。近代受到西方金工教育啟發,逐漸從傳統裝飾轉向具當代藝術的設計,90年代後更隨著大專院校設立相關科系,以及眾多前往海外修習金工的學生,逐漸培養出一批具有當代設計思維的金工創作者。

黃金在金屬材料中價格較高,不僅常作為保值資產,也因其象徵意義而廣泛應用於嫁妝與禮儀之中。「銀」與「銅」的硬度與延展度相近,是許多新生代金工品牌與藝術家的首選,除了發展飾品與器皿,也常舉辦金工體驗課程,推廣大眾認識金屬的無限可能。有如銀戒的製作,即是從一根銀線開始,明火燒至軟化、冷卻,接著手工敲出喜歡的紋路、字樣與形狀,最後挑選戒圍焊接成戒指。沒有門檻的體驗,成功讓更多人看見金工的美麗與質感,並主動納入生活之中。

除了金銀銅,用途廣泛的「鐵」自古以來多應用在刀具、廚具與傳統器具上;而熔點低的「錫」則同時具有無毒、無味與抑菌的效果,導熱性也快,非常適合做成器皿,有如日本清酒杯、馬來西亞錫杯,到許多茶葉罐等。隨著近年臺灣金工創作者逐漸年輕化,主動吸收新知與潮流,靈活運用在創作之餘,也多結合其他專長跨領域發展,展現如同金屬一般的延展度,用高溫淬煉的金屬與手作的溫度,靈活地將金屬轉化為點綴生活的細緻質感。

到現場,與金工來一點火花

透過手作、敲打與焊接,金工工藝展現金屬的各種可能性。
結合金工手作、日式喫茶與老屋文化的「庭口金工」,由方方與阿綱共同打造,以銀戒手作體驗結合日式餐點與飲品,讓人可以在寧靜老屋中享受悠閒午後。這次與 Bar BEER 合作的錫製攪拌棒,運用傳統焊接工藝製作,每一支皆由金工師傅親手完成。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親炙體驗金工的魅力。

庭口金工

開放時間 | 週三至週一 11:00-18:30 (週二休館)
地點 | 613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8號(嘉藝點水道頭文創聚落)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陶瓷的溫度

開始

火與土的對話

餐桌上的陶碗、庭院裡的花器,這些看似日常的器物,都承載著土與火的古老記憶。你知道泥土是如何經過火的淬鍊,成為伴隨生活的陶瓷器皿嗎?你能想像70年代西方國家擺在家裡的裝飾陶瓷,幾乎都是臺灣製作與外銷的嗎?

有著豐富山林資源的苗栗,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日本人岩本東作在西山地區發現黏土礦脈,帶來以木柴為燃料的「登窯」,專門生產陶管、酒甕、大缸等生活陶。陶瓷產業在苗栗逐漸興盛,1970-1980年代更在「裝飾陶瓷」的加入來到高峰,全盛時期有高達300多家陶瓷工廠立足苗栗。儘管90年代消費模式改變、產業轉型,工廠大幅縮減,但苗栗柴窯卻因此轉往手工陶藝,以自然落灰和火痕長出新的藝術詮釋,加上創作者的個人風格,漸漸形塑出獨特的苗栗陶藝風景。

陶瓷的製作步驟包含取土、練土等,接著才是塑形、雕刻、乾燥,最後排窯進行燒製。窯燒後的素坯再經過上釉,二次窯燒後才完成。現代的陶藝師多廣泛學習各種多元技法,運用在生活器物與工藝品的製作上,也會用不同特性的材料,研發獨特的配方土進行創作,再藉由不同的燒製法創造獨特的表面紋理,經由大自然的土與火,成為陶藝家實驗與創意的舞台。

從裝飾性陶瓷外銷,到地方陶藝家的創作,如今苗栗有更多的手工生活器物應用,以及注入文創思維的當代創意體現,苗栗陶瓷早已不只是當年酒甕的故鄉,而是乘載歷史與創新的文化現場。從柴燒到瓦斯,登窯到現代工坊,苗栗滋養出的一代代陶藝師,將傳統技法化為日常生活器皿,同時持續文化與歷史的傳承,讓陶藝不只是博物館內的藝品,更是陪伴生活左右的日常風景。

到現場,感受土與火的魅力

把陶瓷,捏塑為最日常的藝術風景。
結合個人風格與文創思維,陶藝師將傳統技法轉化為日常器物。「八塗文創」由王郁琳與李如意共同創立,以創新手法開發生活用品與陶瓷體驗課程,融合陶瓷工藝與在地文化。Bar BEER 與八塗文創合作,邀請民眾手作體驗陶瓷貼花技法,讓人親手感受陶土與火的魅力。

八塗文創

開放時間 | 預約制
地點 | 363苗栗縣公館鄉玉谷村117-5號(苗栗五穀文化村內)
五穀文化村園區開放時間 | 週一至週五08:00-17:00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玻璃的呼吸

開始

會呼吸的工藝,玻璃的匠心與傳承

燃燒的窯爐旁,燒紅的玻璃隨著鐵管旋轉、延展,師傅屏息凝神、吹氣,晶瑩的玻璃在火光中逐漸成形。你能想像摸起來冰涼的玻璃杯,其實是從高溫的火中吹製而來的嗎?

玻璃的材料始於砂,琉璃則是添加氧化鉛的水晶玻璃,高溫熔融時彈性更佳,應用的技法也更多元,在藝術性上有更顯著的體現。早期臺灣多用八卦爐,以煤炭或重油燒製,近年隨著代工逐漸沒落,傳統的玻璃窯僅剩一座,各家品牌不但力圖轉型,也積極開設體驗課程推廣玻璃工藝之美。

玻璃工法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吹製」,由師傅以長鐵管沾取熔融玻璃,邊吹氣邊旋轉,讓半透明的玻璃逐漸成型。吹製成型的玻璃,沾染顏料後一次次加熱裹覆,再經高溫融合,呈現獨一無二的色彩漸層與外貌。許多創新的技法就是在玻璃師傅的製作與實驗過程中悄然誕生,有如三十年前登記專利的玻璃工藝技法「雲彩玻璃」,即是透過吹製與顏料創新結合,在器皿上創造宛如天空雲彩般的流動效果。

如今的玻璃工藝正走到傳承與創新的交叉路口,多數導入設計思維、開發具當代美學與潮流需求的生活器具,部分則傳承過往琉璃的藝術美學,鼓勵新一代匠人持續探索與實驗創作。而玻璃作為一種永續的天然材質,既有專門從事回收再延伸應用的嘗試,也有注入文創思維、回收重啟創作的想像正在實驗中。這項由火與砂交織而成的工藝,乘載了師傅的呼吸、手感與熔爐的高溫,亦是工藝家對材質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體現。

到現場,形塑呼吸間的美好

由火與砂交織的玻璃工藝,在一呼一吸間,形塑天地之美。
專注於琉璃藝術與生活器物創作的「紅琉璃」,融合傳統吹製技法與現代設計美學,以高溫熔融玻璃為媒材,致力展現琉璃工藝的細膩溫度。 Bar BEER 與紅琉璃合作,邀請民眾親臨體驗純手工吹塑工藝,創造自己獨特且流動的漸層之美。

紅琉璃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 10:00–17:00(週一、週二休)
地點|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181號A棟(鶯歌火車站步行約3分鐘)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竹編的節奏

開始

織就日常的靈光

遍佈臺灣山林的竹子,不僅用途廣泛,也是從頭到腳都能完整被利用的天然資源,你知道南投竹山不僅盛產桂竹與長枝竹,更早在日治時期就設立專門學校培育竹編工藝師嗎?從南部常見的竹籃、竹簍,到餐桌上的隔熱墊、收納籃,生活中還有什麼常見的竹編器物呢?

臺灣的竹編工藝源遠流長,以盛產竹料的南投為中心,聚集了許多工藝師在此。因應竹子透氣且耐用的特性,傳統竹編經常應用在日常生活用品,如今則隨著時代變遷,加上新生代工藝師的投入,逐漸成為兼具設計美感與功能性的生活藝品。

臺灣的竹子種類豐富,除了南投盛產的桂竹、長枝竹,可用來製作竹編的還有孟宗竹、麻竹、四方竹、刺竹等,因應器物特性來選擇。竹編的魅力來自材料與手作的結合,既有自然的特性,也充滿手作者的溫度與個人特質。柔韌的竹子經劈、削、剖、刨等工法,將竹子削至接近紙張薄度,再經染色製成不同色澤的竹片,有如桂竹經水煮除脂的「水煮竹」;經木材煙燻後呈棕色光澤的「煙燻竹」;以及透過中藥材或染劑煮染而成的「染色竹」,染色過程的各種變因都會影響呈色,也會創造獨一無二的色澤,過程充滿實驗性。完成後的竹片材料,就能藉工藝師的手工編織技法,創作最後的成品。

如今臺灣依然有師承日本傳統技法的竹編大師,將傳承技藝視為竹編工藝的重要核心,持續開班授徒。經典的編織技法如六角編、米字編、輪口編,以及延伸創新的六角孔菊花編等,透過多元的編織與排列設計,現代工藝師得以為這門傳統工藝賦予當代設計美感,擴大竹編的可能性與藝術性,也讓竹編工藝更加貼近現代生活。

從山林間的竹子到家中現代化的提籃、家飾與家居器物,竹編工藝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與土地、時間與生活的對話。無論是充滿創意的傢飾藝品,或生活中實用的器物,竹子透過工藝師的雙手,成為生活中充滿溫度與手感的陪伴,也讓自然的氣息在日常生活間流動不息。

到現場,感受竹編的智慧

真正親近竹編的人,能聽見竹蔑摩擦的低語。
「Atelier CHUZI 筑子」巧妙地將現代美學融合傳統竹編工藝,創作出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的作品。這次與 Bar BEER 合作的竹杯墊,以經典六角孔邊作襯底,再以煙燻深色竹篾,穿花編織出菊花紋,兼顧輕巧與堅韌耐用。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感受竹編藝術的柔韌與智慧。

Atelier CHUZI 筑子

開放時間 | 週四到週一 12:00-18:30 (週二週三休)
地點 | 106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137號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

木雕的力量

開始

時間雕下的情感厚度

苑裡木雕師陳清海

木雕不只是工藝,更是歷史的映照。在木雕師一刀一刀細雕塑型的過程中,作品也融入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與對人的細膩情感。除了聲名遠播的神像、木雕藝品與器物,你知道這片土地也孕育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木雕創作者嗎?

盛產樟木,木材資源豐富的苗栗,早在日治時期就有許多民間人士撿拾枯木、做成家中擺飾,被日本人視為藝術的體現。後來開始有本地人向日本人學習天然物、動物與人像的雕刻,有如三義木雕界的一代宗師吳羅松、李金川,奠定了三義發展成木雕重鎮的基礎,也因此吸引了許多木雕師進駐。

木雕師陳清海作品;右:木雕師陳烱輝作品

三義的木雕產業在吳羅松的經營下,朝向工藝品、神像發展,也帶著雕刻業走向興盛;與此同時,專門學習人物雕塑的李金川,則在學成後往苗栗海線通霄等地發展,教出不少得意門生,如名揚國際的雕刻大師朱銘。全盛時期的苗栗,光是三義就有超過百家的木雕業者,近年則隨著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興起,逐漸走出百家爭鳴的藝術風景。

木雕的程序從選木材開始,接著繪圖打底、鋸出粗柸,再到一刀一刀修型細雕。朝向個人創作發展的木雕師,取材多偏向紅櫸木、黑心石、紅心等質地偏軟、具彈性的木材。不同於普遍粗獷有稜角的木雕風格,創作型木雕師能雕出圓弧的線條和細膩的塑形,呈現自然流暢的線條與轉折,既保留木頭材質的厚實,也能體現溫潤優雅的氣質,作品中也多展現木雕師個人對生活與情感的記憶,讓木雕不只是工藝,更是根植土地,持續映照地方情感的藝術語言。

木雕師陳烱輝作品

到現場,感受用心雕鑿的故事

一刀一刨,雕鑿出生命的厚度。
素為木雕重鎮的苗栗三義,孕育出無數木雕工匠與職人。由古厝翻新打造的「心雕居」,現在由陳清海承接營運,另設有心雕灶咖與心雕教室,將木雕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這次與 Bar BEER 合作的手工木製桌遊,細膩打磨保留木頭溫潤的質感與紋理。
Bar BEER 邀您親臨現場,感受用心雕下的故事。

心雕居

開放時間 | 週四至週一 10:00-18:00 (週二、週三休館)
地點 | 358苗栗縣苑裡鎮出水路64號

回首頁

布袋戲

明山臺灣民俗佈景社

石雕

石雕博物館

花磚

花磚博物館

金工

庭口金工

陶瓷

八塗文創

玻璃

紅琉璃

竹編

Atelier CHUZI 筑子

木雕

心雕居